近几年,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网红,有些人费尽心思地寻找各种方法博取关注,而另一些人则是无意中被关注配资宝,突然走红,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。
2021年12月,一位在山东街头流浪的男子常学福,突然在全网引发了轩然大波。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,是因为他曾经是河南省的高考状元,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毕业生。他还曾是创业先锋,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开过自己的公司。可如今,他却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、流浪街头的流浪汉。
从昔日的光辉少年到如今的街头流浪者,这一切并非因天灾人祸等外力所致,而是他本人主动放弃了那被众人羡慕的光环,甘愿过起了流浪的生活。他,正是故事的主角——常学福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,让常学福舍弃一生的荣光,独自踏上流浪之路?
常学福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家里还有一个哥哥。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,靠着辛勤劳作,艰难支撑着一家四口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91%当时,在像他们这样的小农村里,有两个儿子的家庭,普遍难以负担孩子们读大学的费用,能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算不错了。
然而,常学福的父母并没有满足于此。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,一生只能守着那片土地,但他们坚信孩子不应重复他们的命运。
在农村,想要出人头地,唯有依靠读书。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,往往会得到学校老师和村里人的赞许,甚至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,村民们会感叹:“人家真是养了个好孩子。”
因此,常学福的父母即使勒紧裤腰带,也要尽力供两个孩子读书。常学福和哥哥常山不用操心其他,只需专心读书、争取好成绩。
幸运的是,性格腼腆的常学福对学习并无排斥,反而热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,饥渴地吸收各种学问。
他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,成绩常居前列,深受老师们的喜爱。后来,常学福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——汝南中学,学杂费比之前大幅上涨,给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好在学校领导了解到他家境困难,特意为常学福减免了部分学杂费,确保他能继续安心学习。
作为人口大省,河南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,考生们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,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。可以说,河南考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俗话说,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常学福或许不是神童,但他确实付出了超常的努力,1997年高考中,他以800多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河南省高考状元。
照理说,河南状元一般都有资格进入清华北大,为何常学福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?这恐怕让不少现代考生难以理解。
如今,高考生通常等分数和省排名出来后再填志愿,而状元往往还未公布成绩就被清华、北大提前录取。但当年,考生是在不确定真实分数的情况下凭估分填报志愿。
常学福为了保险起见,把中国人民大学填为第一志愿。结果,虽然有人觉得他有些“可惜”,没能进入清华北大,但更多人为他的选择感到高兴和自豪。
常学福的父母满脸笑容,脸上的皱纹像开了花一样。他们家的高考状元成为全村的荣耀,带来了巨大的喜悦。
常家门前热闹非凡,县政府悬挂横幅大肆宣传汝南县出了高考状元,还请了舞狮队到常家表演,敲锣打鼓热闹非凡,这般盛况连过年也难见。
原本,常学福就是家长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如今一举夺魁,更成为了当地学子学习的楷模,人人羡慕的焦点人物。
常学福选择的是文科,他在大学修读哲学这门深奥学科。哲学探讨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,内涵深厚,但他并不觉得枯燥,反倒沉迷其中,经常思考人生的本质。
正如黑格尔所说:“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分起飞。”哲学是一种沉思,是理性的反思活动,需孤独而深刻,不能哗众取宠。
也许正是从哲学中悟出了人生的某些真谛,常学福才会在经历过世俗浮华之后,毫不犹豫地选择踏上漂泊之路。
四年大学转瞬即逝配资宝,2000年常学福顺利毕业。此时,国家已取消了工作包分配制度,他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工作。
父母的期望很简单:考个好大学,找个好工作。常学福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,毕业后先后在山东、北京、上海等地从事体面的工作,薪资不错且有发展空间。
作为人大高材生,常学福知识渊博、踏实肯干,能力出众,深受领导赏识。同批入职的同事中,他升职加薪的速度最快。
尽管工作繁忙,他仍坚持每天抽时间安静地读书,一两个小时。对他而言,书籍是精神的食粮,是心灵的净化之源。
然而,在上海的打工生活并不轻松。上海节奏快,生活压力大,尽管他努力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,但内心却感到无比厌倦。
工作占据了他几乎全部时间,他无暇阅读,无力思考人生,只能在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的现实中疲惫奔波。
生活的重担令他难以喘息,毕竟他还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,还有妻子女儿需要照顾。
幸运的是,常学福眼光独到,看中了计算机行业的广阔前景,不久辞职创办了一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,主营硬件销售和技术咨询服务。
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,他很快成为大老板。虽然事业成功,但他依旧不忘孝敬父母,常家因此成为村里最富裕的家庭,声望也随之大增。
每次回家,乡亲们都热情招呼他,聊起上海的趣事,夸他年轻有为。曾经羞涩内向的常学福,在商场历练后也变得健谈,和乡亲们交流得有声有色。
哥哥常山在当地小学任教,常家日子红红火火,生活渐趋安稳。
然而,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,正当常学福事业蒸蒸日上时,厄运悄然降临。
事业紧张,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,使他难以兼顾家庭。妻子因此提出离婚,带走了女儿。
这对常学福来说,无疑是晴天霹雳。这段婚姻仅维持四年便画上句号。
家庭是他奋斗的动力,家破人散后,常学福感到前路茫然,似乎失去了所有努力的意义。
于是,他卖掉了自己用心经营的公司,财产全数留给前妻和女儿,自己则回到家乡,支起水果摊,开始了全新的生活。
从曾经的老板沦为街头小贩,这在小县城引起了轰动,许多人震惊不已,纷纷为他惋惜。
在那个多数农村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代,他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。
连父母也难以接受,但看到儿子虽收入不多却生活得自在,便也选择尊重他的决定。
常学福的日子过得相对安稳,他有大量时间读书——这是他以前忙碌打工时无法享受的。
他沉浸于精神世界,对外界的闲言碎语毫不在意,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理解,只要精神食粮充足,他便心满意足。
哥哥常山难以接受弟弟的转变,多次劝他重拾体面的工作。毕竟曾是高考状元、人大才子、大老板,如今窝在小县城卖水果,实在浪费才华。
但常学福始终坚持己见。
日常生活中,他支着水果摊看书,偶尔有人请他帮忙解决电脑问题,他也会乐于助人,毕竟他对计算机领域了解颇深。
村里、县里不少人都极力挽留,向他抛出工作邀请,期望他去办公室从事文字或管理工作,但他都果断拒绝。
他说他不喜欢被束缚,已经受够了职场生活,现在享受自由支配时间的快乐。哪怕收入微薄,也无所谓。
背后不少人议论他“不懂得珍惜”,认为他放弃好机会,去当小贩,挣点小钱,实在对不起当年那高分数。
但更令他们震惊的是,常学福还在继续选择不同寻常的人生。
他唯一牵挂的,是自己的女儿。自离婚后再未见过女儿,甚至联系不上前妻。他也托人打听过母女下落,但无一所获。
家里父母健康,哥哥工作稳定且孝顺,家庭生活安稳,不再需要他操心。
于是,他决定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独自踏上流浪之路。
听闻此事,父母和哥哥惊恐万分,担心他的精神状态,想带他去看医生,哪怕治不好,也希望他能留在家中接受照顾。
常学福感动于家人的关心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流浪。大约在2017年,他丢掉了手机,孤身一人踏上了旅途。
他的这一决定再次震惊小县城的人们,大家普遍认为他精神出了问题,纷纷投以同情目光。
然而,常学福早已辗转多地,体验各地风土人情,内心得到极大满足。
他的流浪生活并非乞讨为生。一次回家时,他向家人讲述了旅途中经历。
他的足迹遍布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山东等地,期间打过短工、放过羊,甚至帮助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人安全脱险。
经过长时间的漂泊,他满脸胡渣,衣衫破烂,鞋子磨损严重,脚趾裸露,但他心灵充实,精神富足。
直到2021年12月,在山东滕州市街头,常学福遇到了赵先生。面对镜头,他坦然自若,谈吐自然,毫无精神异常。
在视频中,赵先生问他为何高材生选择流浪,常学福淡然回答:
“我希望人生能在幸福中永远活着,有平安、健康、富足、安逸,没疾病没灾难没死亡。这是我想要的,而不是用现在有多少钱来衡量。”
视频经常学福同意后发布,迅速引发广泛关注,“高考状元流落街头”的话题激起千层浪,人们纷纷扒出他的过往。
他的高中老师对他印象深刻,河南驻马店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他的身份。
人们对他的现状感到惋惜,而家人更希望他早日回家。
类似常学福的例子并非孤例,几年前上海地铁站的流浪汉沈巍也曾引起轰动,他能用普通话流利背诵《左传》《尚书》,同样是学业有成的成功人士,却选择了流浪。
不同的是,常学福没有被流量裹挟,他的平静生活未被打扰,只是在网络上引来更多人劝他重新开始生活。
那条视频没有改变常学福的选择配资宝,他依旧是他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尊重他的决定,祝愿他一生安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祥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